老年人失眠可能与生理机能退化、慢性疾病或药物副作用有关,短期可考虑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,但需严格遵医嘱。
1、非苯二氮䓬类药物:右佐匹克隆、唑吡坦等药物通过调节GABA受体改善睡眠,适合短期使用。这类药物半衰期短,次日残留效应较低,但可能引起头晕或味觉异常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,避免与酒精同服。
2、褪黑素受体激动剂:雷美替胺模拟天然褪黑素调节睡眠周期,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的老年患者。常见副作用包括嗜睡和头痛,糖尿病或免疫疾病患者慎用。建议睡前1-2小时服用,配合规律作息效果更佳。
3、抗抑郁药物:小剂量米氮平或多塞平对伴随焦虑抑郁的失眠有效,可改善早醒问题。需注意口干、便秘等抗胆碱能副作用,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评估QT间期。通常需要2-4周起效,不宜自行调整剂量。
4、中药调理:酸枣仁汤或天王补心丹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,含酸枣仁、柏子仁等安神成分。需辨证施治,避免与西药混用。脾胃虚寒者慎用,煎煮时忌用铁器。
5、非药物替代方案: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重建睡眠节律,6-8周疗程效果持久。白天进行30分钟日光浴可提升夜间褪黑素分泌,睡前2小时避免蓝光刺激。
优化睡眠环境保持温度18-22℃、湿度50%-60%,晚餐选择小米粥或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。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可提升睡眠质量,但睡前3小时应避免剧烈活动。长期失眠需排查甲亢、心衰等潜在疾病,联合用药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。定期复查调整方案比单一依赖药物更安全有效。